提到汉朝,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汉武帝、汉高祖,还有东汉的光武帝,以及汉文帝、汉景帝这些名字。普遍认为,让汉朝达到全盛时期的那个人,非汉武帝莫属。
不过事实并非如此,真正让汉朝达到巅峰的是汉宣帝。可为啥汉宣帝的名声没有其他几位皇帝响亮呢?
【牵连甚广,卫氏颓败】
刘询是西汉的第八位君主,也是历史上唯一有过牢狱经历的皇帝。他的曾祖父正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。
汉武帝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,巩固权力后立即着手对外用兵。那时汉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,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发兵彻底击溃这个强敌。
汉武帝娶了卫子夫后,还提拔了她的弟弟担任重要职位。
卫青最初不过是公主府里养马的下人,谁也没料到这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,竟会成为汉武帝对抗匈奴的关键人物。
但卫青真的办到了,他和外甥霍去病联手,把匈奴人赶到了大漠以北,从此漠南地区再也没有匈奴王庭的踪迹了。
卫青和霍去病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,这让为汉武帝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卫子夫地位更加稳固。之后,陈阿娇被废黜,卫子夫就坐上了大汉皇后的位置。
至此,卫家一门荣耀加身,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也顺利当上了太子。有了强大的外戚支持,刘据的储君地位可以说是固若金汤。
尽管卫家是太子的亲戚,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。卫青和霍去病仍然忠心耿耿地为汉武帝征战四方,不顾生死。
在大汉朝,能一门出五位侯爵的,也就卫家独一份了。卫青立下赫赫战功后,还娶了汉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,卫家的地位简直无人能及。
太子刘据深得汉武帝器重,从小就被精心栽培。他不仅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儿子,也是毫无疑问的皇位接班人。
汉武帝热衷于征战扩张,他心里清楚,一旦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,必然会采取让国家休整恢复的策略。
刘彻曾对大臣们表示,太子是他亲自教导出来的,太子的治国思想也是他刻意传授的。这说明刘据的太子地位非常牢固。
然而,意外总是突如其来。卫青的旧疾骤然发作,御医们也无能为力。在汉武帝刘彻的悲痛注视下,这位支撑整个王朝的栋梁之才就这样悄然离世。
卫青去世后,刘据的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。在卫青生前,他是太子最有力的靠山,有他在,刘据的储君地位就没人能动摇。
那时候,朝廷里很多将军都是靠跟着卫青打仗立功升上来的。只要卫青还在,这些武将自然就会支持太子。
随着卫青去世,汉武帝刘彻也步入晚年。作为一国之君,他和历代年迈的统治者相似,变得极度多疑,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戒备。
此外,连年征战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显现,曾经强大的帝国已摇摇欲坠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,刘彻忧心忡忡,寝食难安,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。
正当此时,江充抓住机会向皇上禀报,称有人用邪术诅咒陛下。刘彻一听这话就坐不住了,立刻下令让江充全权调查此事。
江充抓住时机打击对手,由于他与刘据关系不和,便趁机针对太子。在江充的蓄意陷害下,刘据无法再忍受,最终起兵杀掉了江充。
听说太子起兵的消息,卫子夫立刻协助他打开了皇宫的兵器库,很快就掌控了皇宫。太子最初只是想除掉江充,但因为有人从中挑拨,事情闹大了,结果变成了太子造反。
这场叛乱最终被平定,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选择了自尽,刘据的两个儿子也因此丧命。曾经权势滔天的卫氏家族,转眼间就彻底消失了。
【古剑情深】
刘据和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幸去世,只剩下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孙子幸存下来。当刘彻开始清理时,这个幼小的刘询被投入了长安的监狱。
邴吉是廷尉监,看到这个小孩挺可怜的,就找了监狱里两个老实可靠的女犯人照顾他。但牢房里条件太差,小孩总是闹病。
由于这个婴儿尚未录入家族谱系,暂时没有正式的名字,邴吉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刘病已。汉武帝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,决定立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。
有个算命先生对刘彻说,长安的监狱里有"帝王之气"。刘彻一听就火了,马上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都杀掉。不过,当刘彻的亲信到监狱执行命令时,邴吉向他透露了刘病已还活着的事。
汉武帝听到这件事后,立即下令赦免全国罪犯,同时把刘病已的名字写进皇家族谱,并安排他在皇宫里的掖庭生活。这么做等于正式承认了刘病已的皇族地位。
刘病已虽然名义上是皇室成员,但他更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。他经常住在外婆家里,和江湖上的豪杰们往来密切。
这段日子里,刘病已娶了媳妇。他媳妇性格特别温柔,两人感情很好,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但小两口过得挺甜蜜。
就在刘病已以为,自己这一生都将如此平静度过时,年仅二十岁的汉昭帝突然去世了。由于昭帝没有留下子嗣,朝廷大臣们不得不在皇族中挑选一位继承人。
霍光最初推举昌邑王刘贺当皇帝。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、汉昭帝的侄子,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皇位也算合情合理。不过这位新皇帝在位时间实在太短了,没多久就被废黜了。
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,可这段时间里他压根没干过一件像样的事。史书上说,他登基后前前后后搞了上千件离谱的事儿。
霍光打算把女儿霍成君嫁给刘贺做皇后,但刘贺没同意。后来由于刘贺行为太过离谱,霍光只好联合众人把他从皇位上拉了下来。
刘贺被罢黜后,霍光寻访到了流落民间的刘病已,拥立他为新君。汉宣帝即位之初,朝廷大权完全由霍光掌控。
霍光在当时是朝廷里最有权力的大臣,他的话没人敢反对。他又给皇帝上书,建议让他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。
霍光这么做的意图其实很清楚,他就是想确保霍家的荣华富贵能够延续下去。如果能有个霍家后代当上太子,那就再理想不过了。
即便霍光权力再大,刘病已也不肯在这事上妥协。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,自己穷困时曾有一把古剑,如今很是怀念,希望有人能帮他寻回。
官员们领会了皇上的意图,他并不打算册封霍成君为皇后,而是有意让原配妻子许平君坐上后位。
大臣们赶紧转变态度,提议册封已经晋升为婕妤的许平君为皇后。无论是贫穷还是显贵,刘询始终没有抛弃结发妻子许平君,这份情谊让这道册封诏书显得格外动人。
许平君当上皇后仅仅三年,霍光的妻子为了让自己女儿坐上后位,暗中指使人用毒药害死了她。
【勤政爱民,中兴之主】
霍光去世后,刘询才真正开始掌握朝政大权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他开始采取措施集中皇权。但霍家长期以来习惯了掌权的状态,竟然暗中策划要推翻刘询的皇位。
刘询对霍家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。他迅速推进权力争夺,所有与霍家有关联的人都被撤下了关键岗位。
等到霍家意识到情况不妙时,他们的势力已经所剩无几。霍夫人当初胆大包天,害死了许平君,这件事成了汉宣帝心中永远的伤痛。
当霍家企图造反时,刘询果断采取行动,彻底铲除了霍家势力,连身为皇后的霍成君也被罢免。这样一来,刘询终于彻底掌控了朝廷大权。
刘询最初对如何当皇帝和朝廷事务一窍不通。他这些年都是跟着霍光,边看边学,慢慢才掌握了处理朝政的方法。
与其他帝王不同,刘询有个突出的特点:他深刻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。
刘询年轻时四处闯荡,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难,这些都是其他皇帝从未接触过的。因此他登基后,着手整治官员和商业,减轻百姓负担,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的复苏。
古时候有个规矩,老百姓不能用和皇帝相同的字,这叫避天子讳。但刘询当上皇帝后,就废除了这个规定,允许百姓使用和他名字一样的字。
刘询在管理国家事务时,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。他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官员晋升和考核机制,并亲自挑选中央部门的重要官员。对于做出贡献的官员给予丰厚奖励,犯了错误的官员也会根据其过失的严重程度受到相应的处罚。
在治理国家内部事务的同时,刘询始终没有放松对外敌的防范。匈奴问题一直是汉朝皇帝的头疼事,他们频繁地侵扰边境,来了又走,走了又来。
在汉武帝统治的早期,卫青和霍去病联手将匈奴赶到了大漠以北。然而好景不长,霍去病英年早逝,匈奴趁机得以喘息恢复。
卫青去世后,匈奴人又杀了回来。这回汉武帝派了李广利带兵,可他哪有卫青和霍去病那两下子,结果汉军骑兵被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。
汉武帝连年征战,国力消耗巨大,汉朝已无力彻底击败匈奴。到了汉昭帝登基时,他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、积重难返的烂摊子。
汉昭帝即位时年纪尚幼,朝政大权主要掌握在辅政大臣手中。等到他成年后终于能够亲自处理政务,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。
到了汉武帝晚年,北方的匈奴人逐渐在汉朝边界附近发展壮大。等他们实力增强后,肯定还会像以前那样侵扰汉朝的边境城镇。
刘询明白,要是让匈奴继续壮大,历史悲剧就会重演。对汉朝来说,匈奴始终是最大的威胁,必须彻底铲除。
汉武帝的做法表明,光靠打仗解决不了问题。他在动武的同时,还善于离间匈奴各部。由于刘询的精心谋划,匈奴多次被打得溃不成军。
匈奴内部发生争斗后分成两派,南边的匈奴选择归顺汉朝,北边的匈奴则迁移到了别处。随后,汉宣帝刘询建立了西域都护府,从此西域这片土地首次被正式划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。
匈奴首领呼韩邪向汉朝俯首称臣,结束了双方长达八十年的战争状态。
汉宣帝统治时期,军事和经济都发展到了汉朝的最高峰。不过,他的名气一直不大,主要是由于汉武帝的名声太过响亮了。
汉武帝凭借个人能力,在汉朝历代皇帝中独占鳌头。由于汉宣帝之前的汉武帝成就太过耀眼,这才让汉宣帝的功绩显得不那么突出。